连续25年献血217次,共计90400毫升,相当于重50公斤的23名成人的血液量。 这个献血者的名字叫黄哲,是医生。 10月23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他,“这是我的习惯,没有什么可自豪的。 ”。 据悉,2019年至2020年,黄哲平均一个月献血小板两次,最多一年献血小板23次。
献血证明摆在两台办公桌上
黄哲今年51岁,是西北妇幼医院(陕西省妇幼保健院)儿童保健主治医生,31年没有向医生请过一天病假。 虽然年龄超过了50岁,但是身体状况非常好。
他告诉北青报记者,他第一次献血是在1997年5月8日,那天是世界红十字日。 26岁的黄哲走到西安市钟楼盘道附近时,正好有一辆献血车停在那里,他钻进献血车里献了200毫升全血。 从那以后,关于献血,黄哲一直坚持到今天。
黄哲说,自己最先献血的是全血,全血最适合一年一两次,最多一年不能超过两次。 2009年3月,他听说血小板不足,开始捐赠血小板。
“血小板可以每隔14天提供一次。 血站对血小板的需求量也很大,但供者很少,所以我现在提供最多的是血小板,基本上一年20次左右。 ”黄哲说,从2019年到2020年,他平均一个月献两次血小板,最多的一年献23次血小板。
他告诉北青报记者,临床上经常遇到各种血小板减少,血小板越低出血风险越大。 严重的时候,甚至会危及生命。 血小板在医疗过程中应用广泛,如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治疗。
“血小板在人体内代谢的时间也就一周左右,即使不捐赠,经过一段时间也会代谢,”黄哲说。 10月15日上午,他刚献完第217次血。 他的办公室收藏着148个献血证,每个证上最多载有三次献血记录。 25年的证件被他好好保存着,要想完全展示,必须把两张办公桌放在一起才能勉强放下。 “看着桌子上的这个大‘红’,我心里也很自豪。 ”他说。
黄哲表示,献血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是保证自己的健康,视身体情况而定。 作为固定献血者,对自己生活和身体的要求必须保证规律。 献血后身体状况一次也没有下降过。 “全血头晕等是普通现象。 请不要做激烈的运动,好好休息。”他说。 关于血小板捐赠,他说,如果身体合格,血小板捐赠一般1-2个治疗剂量,约200-400毫升。 捐赠的血小板会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水平,所以不用太担心。16年坚持公益活动
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,黄哲从未休过病假,全勤31年,无一例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。 “我是个非常平凡的人。 不平凡意味着做一件事也能一直坚持下去。 工作就是这样。 公益也是一样。 ”他说,自己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了部献血和公益。
1992年,他参加陕西省“希望工程”活动,资助陕北佳县两个贫困孩子上四年小学。 2006年,他又加入了公益互助组织,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在线公益活动。
16年的坚持与反复无常的热情不同,他基本上每月要利用业余时间做两次公益活动。 他说献血和做公益一样,首先自己很开心。
最让黄哲难忘的是3万——位90多岁独居老人的外婆和崔先生的照顾。 这两位老人都是中年丈夫,没有孩子,独居多年。 黄哲所在的公益合作团队得知这一消息后,每到节假日,他都会和其他志愿者来老人家做饭、打扫卫生、聊天,给老人送去长寿,直到两位老人去世。 “老人最需要的其实是陪伴,那时几乎每周都去看她们。 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。 ”他说。
他告诉北青报记者,坚持了16年,他已经成为这个公益团队的核心成员,由他组织和参加的公益活动有500多次。 秦岭深山里的小学、儿童福利院、聋哑学校、养老院、独居老人之家……到处都是他的身影。
当被问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公益的动力是什么时,黄哲考虑了一半多,但没能想到理由。 “我自己也不知道,献血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一个习惯。 公益事业,在我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共同分享它的幸福和喜悦。”
“献血的人都是英雄”
采访中,黄哲解释了很多人“献血是免费的,靠血要钱”的说法。 他说,其实在献血的过程中,很多成本都是由血站承担的。 首先,为了确保血液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,血液必须经过献血招募、体检、检验、采集、检测、分离、储存、运输等各个环节,每个环节都有资源投入,成本高昂。 血常规每血20次,乙肝表面抗原、丙肝抗体、艾滋病病毒检测采用进口试剂检测。 血液是宝贵的,患者使用血液不收取血液本身的费用,患者只支付了血液采集、检测、分离、储存的直接成本。
其次,血液不贵,不会获利。 血站是政府设立的全额事业单位,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。 血液供应时,回收在血液供应过程中投入的直接成本,并报送财政统一账户; 血站所需全部部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全额保障。 如果将财政增加投入的工作经费、设施、专业设备、进口试剂等费用纳入血液使用费用,实际成本将远远超过目前的价格。“献血是自愿的,没有目的。 但是,我一个人无论献血多少,力量都很弱,所以我想用自己的行动让大家有自发献血的意识。 不管是继续献血还是偶尔心血来潮献血,献血的人都是英雄。 ”黄哲说,每年医院接收大量患者,需要通过输血维持生命。 特别是血液疾病的患者,不知道需要进行输血来维持生命的有多少人。 每输一份血,都在帮助患者延续生命,支持着患者家属完整的希望。
他说,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坚持,呼吁更多的人参与。